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疫情三年,隔离生活似乎已经成为常态。然而,世界上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几乎一生都在自我隔离当中,但却最终完成了独自的绽放。半个多世纪后,当我们有机会走进这位大师的展览展厅,近距离感受他的绘画作品之后,希望能带给隔离生活一丝静谧和安然。
展览现场
目前,意大利著名艺术家乔治·莫兰迪的个展正在久事美术馆进行中。此次展览不仅是在上海举行的首次大型莫兰迪个展,其51件真迹作品的数量也为过往在上海涉及莫兰迪作品展览中数量最多的。展览于7月9日对公众开放,持续至今年10月9日。
展览现场
乔治 · 莫兰迪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其调色盘中所留下并被后人称为 “ 莫兰迪色 ” 的色彩故事。 而他本人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作为常人,无疑是内敛的, 除青年时期的些许经历外, 他不曾加入艺术团体, 也不曾参与艺术运动, 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博洛尼亚(唯一的一次出国是去苏黎世参观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的画展),也不曾结婚生子,过着简朴如自我隔离般的生活。本次展览以艺术家“乔治·莫兰迪 ” 本名来命名,以更好地诠释他的艺术生涯, 也是对莫兰迪纯粹艺术性与艺术成就的最好表达。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年7月20日 - 1964年6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城市博洛尼亚,青年时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后长期在这所学院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他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喧嚣的艺术实验,但却始终在自己的画室里沉醉于日常的平淡。所画的不管是花卉还是瓶瓶罐罐,其低饱和度的灰白色彩总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西方评论界有观点认为,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自画像 莫兰迪 1917 年
此次“乔治·莫兰迪展 ” 以时间为序,回溯了这位意大利绘画巨匠的完整艺术生涯。展览将分为 “ 从早期实验到光影交互 ” “ 成熟阶段: 永不过时的风景画与静物画 ” “ 莫兰迪的晚年诗意 ” 莫兰迪三个艺术阶段,横跨乔治·莫兰迪近50年创作生涯。 展出了莫兰迪创作生涯所用的全部四种绘画媒介, 包含油画、水彩、铅笔 / 石墨、 蚀刻版画,同时涵盖了世人所熟知的静物、花卉以及风景写生等创作题材。这些不同时期的创作,代表艺术家不同生命经历与创作精髓, 展示了他真实而又纯粹的艺术人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早年间, 莫兰迪的艺术风格尚未定型,艺术生涯受一战影响而中断。在此期间,他研习各大流派,精进绘画、 版画技艺,还曾数次短途旅行(他终其一生也未曾主动远离博洛尼亚等深深眷恋的故地),沿途收集画作副本。莫兰迪的最早期作品, 比如本部分展出的两幅鲜为人知的早期静物画, 反映出他曾小心翼翼地向二十世纪初的主要艺术运动靠拢。
展览现场
1920年前后, 他同德·基里科、卡拉一道,对形而上学展开思考。在这一阶段,莫兰迪作品的主要特点为棱角锐利、 描摹精细、线条分明。他的作品中既有人像轮廓, 与德·基里科相映成辉, 也开始出现瓶、杯、罐、碟等容器。 这些寻常物品日后成为莫兰迪作品的绝对主角。
展览现场
成熟阶段: 永不过时的风景画与静物画
在成熟阶段的静物画创作中, 莫兰迪耐心细致地感受日常琐碎之物的摆陈, 看似朴素, 实则意味深刻。在他的笔下,色调变幻、光线使用、形状并置等手法合成无限搭配。尽管瓶身材质为并不起眼的不透光玻璃, 但它们在莫兰迪的作品中发出轻柔共鸣, 如莫扎特创作的玻璃琴曲一般精致澄澈。
展览现场
创作生涯中期, 莫兰迪除了在工作室里对物品进行构图创作, 还将画笔伸向宁静乡村的夏日自然风光: 不论是寻常物品, 还是自然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