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拉斯方
来源 | 界面艺术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海报
墨西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奇异的童书作品《梦想之乳》中有一篇名为《小孩乔治》的故事,讲一位叫做乔治的男孩喜欢吃房间里的墙壁,他的爸爸去药店买了一瓶药,但当小男孩吃下一整瓶药之后,他的颅顶却变形成了一栋房子。男孩对于这个变化很开心,但他的爸爸却非常悲伤,因为所有人都在对他说:“先生,你有个多么奇怪的孩子啊。”
The Child George,The Milk of Dreams, Leonora Carrington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正是以这样一部奇异的、极富幻想色彩的书籍作为命名。在因疫情延期的一年之际,双年展终于在2022年4月23日向公众开放,展出来自58个国家的213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九成女性艺术家。展览的三大主题区域分别为“身体及其变形的表现”、“个人与技术的关系”、“身体与地球的联系”,主题展“梦想之乳”标题下另设有五个“胶囊”式“展中展”,分别为“女巫摇篮”、“人的轨迹”、“技术之魅”、“一叶一匏一贝一网一囊一袋一弹一瓶一罐一箱一器”和“赛博诱惑”,在探讨身体和精神边界的同时模糊了边界,从19世纪的神秘学和巫术中撷取灵感,以超越的方式审视外在世界。如同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所说:“科技的压力、疫情的爆发、社会紧张局势的加剧,以及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威胁,每天都在提醒我们,作为凡人,我们既不是不可战胜的,也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一个共生网络的一部分。将我们彼此、其他物种以及整个地球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存关系。”
Open circle Lived Relation (detail); Resistance is an atmospheric condition,” 2020, by Precious Okoyomon
Latifa Echakhch, ‘The Concert’, 2022 (installation view, Swiss Pavilion at the 59th 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Photo: Samuele Cherubini. Courtesy the artist
展览营造了一个瑰丽的世界,它并没有直接地回应当下人们关注的紧张世界局势和威胁,但处处都流露出和时代命题难以分割的胶着感。阿莱曼尼认为卡林顿的故事像是一个世纪寓言,书中描绘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自由世界,但同时也反映着时代将难以承受的压力加诸于人的身上,生活在当下,我们需要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而危机时代的艺术生产也会发生着变化。
Elephant, 1987, by Katharina Fritsch
卡林顿故事中的角色常常以一种仿佛不自知的能量转化能够引起惊惧、病痛和抱怨的事物。比如漂亮男孩赫伯特的妹妹将一条鳄鱼放在他的床上,鳄鱼因他的美丽而向他微笑,然后赫伯特和鳄鱼成为了朋友;感冒的小天使喝掉洋甘菊茶之后恶作剧般地冲楼下路过的人撒尿,为了玩得开心他要喝下更多的洋甘菊茶;拥有一座花园的屠夫发愁于里面从来不长花,原因是兔子吃掉了所有植物,但屠夫又非常喜欢兔子,于是就用羊肉做成了玫瑰的样子……这些变形的人体和动物、超现实的故事场景和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似乎朦胧地讲述着一个个“被压抑物的回归”的故事。
Humbert the Beautiful,The Milk of Dreams, Leonora Carrington
当下新冠疫情冲击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许多结构性矛盾因此被暴露出来,世界的裂痕和创伤如此明晰地向人们敞开,一种弥散的忧虑情绪使人们试图找出症结所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出的高度控制力,将一切症候视为可纠正、可治疗的存在,然而涉及到的文化、政治、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纠葛如此复杂,单一的、必然的解答并不存在。就像寓言般的故事《小孩乔治》里的那位父亲,对于孩子超出所谓常理的食欲,第一反应是对症下药,而药到“病”却没除,“病”甚至从隐性变为显性。当科技、理性和数据决策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创伤转化为某种病变的表征形式,历史中被掩盖、被淡化和被模糊掉的部分也会以另一种形式走向我们。
Collin Sekajugo’s Stock Image 017 - I Own Everything, 2019–22
阿莱曼尼在展览导言中说道:“今天,世界似乎在技术乐观主义和被人工智能完全接管的恐惧之间摇摆。COVID-19疫情加剧了这种裂痕,它将大部分人际互动关在电子设备的屏幕后面,并迫使我们更加疏远。在这几个月来,人的脆弱性已经悲惨地显现出来,但同时又保持着距离,通过技术过滤,变得近乎无形。”她认为,当下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思考的并非仅仅是揭示“我们是谁”,而是吸收这个时代的忧虑和恐惧,向人们展示我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场幻想与反思的旅程,也是一场孵化与孕育的旅程。双年展主席罗伯特·奇库托评论本次展览时说到:“它构想了一种崭新的和谐,以及迄今为止难以想象的共栖方式和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艺术家们通过作品探讨这个时代人与人连接的可能、爱的可能、理解的可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
Monumental,Brick House (2019) by Simone Leigh, part of The Milk of Dreams at Venice Biennale. Photograph: David Levene/The Guardian
“Sentinel” (2022), bronze, 194 × 39 × 23 1/4 inches
首位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黑人女性艺术家西蒙娜·利(Simone Leigh)是本届双年展金狮奖最佳艺术家的获得者,她的作品砖房 (Brick House)设置在了军械库展厅的入口,这件女性半身铜像和已故古巴版画家Belkis Ayón神秘的黑白图像并置于一个房间。西蒙娜·利1967年出生于芝加哥,她的标志性作品中丰腴的半裸黑人女性形象通常有着水壶型、锥形、贝壳形、西瓜型结构,艺术家通过将刻板印象与特定历史符号结合,暗示着几个世纪以来黑人抵抗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白人中心主义的历史。
“Last Garment” (2022), bronze, 54 × 58 × 27 inches
她的雕塑往往缺少眼睛,显得神秘、安静(而相对应的是Belkis Ayón作品中的加勒比地区的神话公主Sikán,她的眼睛是身体上被描绘得最清晰和明亮的部位),策展人海伦·莫尔斯沃斯( Helen Molesworth)认为这种无视线的塑像体现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这表示她们没有放弃自己的秘密,她们是不可掠夺的,她们不能被占领、殖民、拉拢或者征服。”
Belkis Ayón’s La cena (Last Supper) (1991), in “NKame: A Retrospective of Cuban Printmaker Belkis Ayón,” at El Museo del Barrio. Collection of the Belkis Ayón Estate
Artist Sonia Boyce standing in room 5 at the British Pavilion, 2022. Image by Cristiano Corte © British Council
金狮奖最佳国家馆奖颁发给了英国馆和艺术家索尼娅·博伊斯(Sonia Boyce),博伊斯从1990年代初开始专注于社会实践艺术,常邀请社会边缘群体(基于种族、阶级和性别等)参与创造作品,本次双年展上展出的项目《感受她的方式》(Feeling Her Way)缘起于1999年她在英国利物浦与利物浦黑人姐妹会(Liverpool Black Sisters)的合作。在一次工作坊上,博伊斯邀请大家列举每个人熟悉的英国黑人女歌手,然而非常尴尬的是,历经了10分钟左右的沉默之后,人们才开始想到一些名字。博伊斯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遗忘,一部分艺术家因为种族和性别原因被边缘化。
Room 1 in the British Pavilion featuring performers Jacqui Dankworth and Sofia Jernberg, 2022. Image by Cristiano Corte © British Council
在那次工作坊之后,博伊斯持续地与人们讨论他们喜欢的黑人女歌手话题,来逐渐扩充这个歌手名单。展馆中排列着黄铜矿形状的镀金几何物体,摆放着博伊斯从音像折扣区收集来的黑人女性音乐家的专辑、CD和磁带。展厅内屏幕中四位音乐家Adjudha、Dankworth、Tikaram和Jernberg的声音彼此交织在一起,共享同一个空间。博伊斯试图在作品中提问,在狭隘的个人自由定义之外,自由是否也关乎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也是一种共同努力的结果。
Dreams Have No Titles,Zineb Sedira ©Thierry Bal and Zineb Sedira
代表法国馆参展的辛布·塞迪拉(Zineb Sedira)1963年出生于巴黎,1986年移居英国,她的父母是来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家庭的跨文化背景使她对于个人、集体记忆与身份的问题有着独特的认知,如作品《母语》(2002)展示了他们家庭的三代人分别用母语讨论童年的画面——塞迪拉使用法语,她的母亲使用阿拉伯语,她的女儿使用英语,而女儿与祖母之间无法交流。2004年到2005年,她来到阿尔及利亚旅行,了解到当地的建筑、音乐、文学、电影知识。这些经历使她将阿尔及利亚作为一个永恒的灵感和思考对象。